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采取多种政策扩大内需,尤其是大力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拉动重型机床的市场需求,使得拥有大、重型机床制造能力的企业受危机冲击程度最小。
近十年来,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8年下半年起至2009年3月,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机床工具行业增速呈下降趋势。2009年初,国家开始采取一系列办法,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引导购置先进机床设备和加大力度引进先进技术,使得机床工具行业以及整体经济在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逐步止跌回升。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机床市场依旧是一派繁荣景象。
中国机床工业令人艳羡的“内需”市场也意味着中国市场将是一个全球各国机床企业激烈的争夺战场,更暗含着对国内机床企业的拷问,如何守住自家门前的蛋糕?
2009年,世界各国的机床市场需求、产销量都大幅下降,这在2009年4月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09)、2009年10月的欧洲国际机床展览会(EMO)上得以体现。特别是在EMO展上,出现了展商缺席、展览面积缩小、观众减少的现象。此外,据各国协会统计信息,日本1~9月机床产值比上年减少61%,德国2009年产值下降约60%、美国2009年7月份的装备消费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55.3%。而我国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行业增速已有所回升,2009年前三个季度行业产值已经稳步上升,7月、8月、9月三个月产值增速更是达到两位数。
究竟为何中国市场风景这边独好呢?笔者认为,我国机床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内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
守住“内需”市场
中国机床工业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机、电、液、气、光等各方面技术都有一定的基础,低、中档产品已经实现自制配套,正处于高档产品的持续引进、消化、再创新的阶段。与日本、德国的“出口型”国家不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因而,机床工业的市场主要属于“内需型”。这是我国机床行业平稳渡过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加之,政府积极应对危机,采取有力措施,如及时出台4万亿元内需投资计划,汽车、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紧急援助政策措施拉动内需,出台一些税惠政策以扩大进出口等,使得我国较快地走出经济危机的影响,而作为制造业的“母机”,机床业也受益匪浅。
尽管从整体上表现平稳,但对于不同企业,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人才素质、科研水平、产品质量、品牌信誉等指标均良,同时,主导产品对路、应变能力较强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二是上述指标一般的企业,此类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虽然较大、利润严重下滑,但由于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辟新兴市场,使得企业能够抵挡住。三是上述指标较差,又缺乏应变能力的企业,它们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生存异常困难,有的甚至面临倒闭。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2009年5月对全国114个主要机床工具企业的调研情况反映,行业中第一类企业约占30%,第二类占60%,第三类占10%。
事实上,这个数据较为乐观,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的5876家机床工具企业来推算的话,则这三类企业的分布比例将发生变化,因为除了主要机床工具生产企业外,还存在着许多家庭作坊式工厂,这些企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也不过关,抗风险能力较弱,因而,第三类企业的比例将会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尽管我国机床工业拥有丰富的“内需”市场,但不能盲目乐观。
因为,由于世界机床市场需求的萎缩,许多实力强劲的外资企业都在垂涎中国市场。目前,在中国设厂的外资企业较多,他们持续改进,推行适合中国市场的高中档产品,由于已经实现在我国的本土化生产,因而在国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如美国的哈斯公司(HAAS)、德国德玛吉(DMG)、日本小巨人公司等,他们较早的进入中国,在国内建厂生产,并且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研发实力雄厚的人才,同时,还对中国市场有较高的熟知度,他们是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外资企业。再如日本的发那科、德国的西门子数控系统公司,他们则凭借在数控系统领域强有力的技术优势,采用技术垄断的竞争方式,牢牢掌控着国内数控系统市场。
结构调整尚需深入
金融危机促使我国机床产业加速结构调整。一方面表现为全球机床市场萎缩,使得风景独好的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加上资金短缺,用户要以少量资金购买关键设备,对机床质量、加工精度、服务质量等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机床拥有量约700万台,但这其中大部分产品都属于低档产品,数控化率也低,需要更新升级。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普通手动机床需求量大大下降,而中、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依旧旺盛。
此外,2009年,我国机床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国家大力发展能源、铁路、航空航天、船舶等行业,这些行业所需的许多大型零部件的加工设备都较为缺乏,因此技术先进的大、重型数控机床需求量猛增。
其次是汽车工业。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较晚,尤其是广大农村,汽车产品的需求前景广阔。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汽车产能过剩的情况相比,我国汽车工业正处于发展期。这也造成2009年国外汽车工业对机床的需求大大下降,而中国却出现截然相反的状况。
此外,我国机床工业本身也存在较多问题。最突出的是:缺乏强有力的基础零部件、数控系统、刀具等配套产业;缺乏人才和系统的科研机构,虽然长期以来不断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但未能系统化的吸收,因此许多关键技术尚未突破。
同时,还有诸如家庭作坊式企业的无序竞争、产品质量不过硬、精度低、可靠性差、低档产品过剩等恶疾,这些问题促使我国机床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步伐。
在金融危机中能够高枕无忧的企业提供给我们许多可以借鉴的做法:一是通过科研创新降低成本,二是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战斗能力,为经济好转、抢占未来市场做准备。如德国西门子公司无论企业运营情况如何,每年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和二次学习,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企业得到的回报也是显而易见的。
迎接后危机时代
目前,经济基本面逐渐好转,是不是就可以安然无忧了呢?其实不然,在危机过后,机床行业的发展趋势更是表现出多面性特点。
首先是市场需求上,将向高精度、高效率、自动化、环保化发展。对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稳定性、耐用性以及售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数控机床的水平向高精尖发展。高精度、自动化复合加工机床、五轴控制加工中心、机器人与机床组成的加工单元、重型、超重型、小型、超小型数控机床、各种先进控制系统、刀具配套部件等需求将不断提升。
其次是机床技术水平,一方面是要突出机床零部件、刀具材料、结构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机床的强度、刚性、抗震性,减少热变形。如瑞士STUDER公司的磨床产品、美国HARDING公司的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等产品,其基础部件已大都采用人造树脂材料(或称人造水泥)。同时,为提升刀具的强度、耐热性、抗磨损性,还发明了许多新型刀具材料,如在日本国际机床展览会JITMOF和欧洲机床展览会EMO上,就展出了不少新的刀具材料和新型刀具。还有机床的加工工艺,这是机床设计的灵魂,也是今后创新的发展趋势之一。
最后则是科研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在金融危机时期,许多企业就是依靠科研创新打开市场困境的。在欧洲机床展上,德国DMG公司的展出面积达1554平方米,有30多台高科技先进数控机床展品,其中有7台创新产品,这足以体现创新研发在抢占市场时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机中,虽然许多企业陷入资金困局,但许多企业非常重视保留各种人才,不断加强培训工作,一旦经济好转,人才将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和作用。 |